【节气里的大美中国】清明雅韵:春和景明间的物候新章

wan123 4天前 阅读数 7695 #生活小常识

  【节气里的大美中国】

  清明,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,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,又融合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。清明不仅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丰富内容,同时也演变为人们踏青赏春的重要时刻。

  作为节气的清明,时间在春分之后;此时冬天已去,天气清朗,四野明净。

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粉彩杏林春燕纹瓶无疑是“定格”这盎然春意的代表。瓶上翠竹摇曳,杏枝旁逸,双燕栖息于杏花间,一派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之色。

  清明,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,此时,春天已达到巅峰,渐渐走向末尾。杨柳依依风拂面,莺飞蝶戏春意浓,草木繁茂,万物正荣,蝴蝶们纷纷探出翅膀,在绚烂的花海中轻盈起舞。

  清明墓祭源自寒食,重耳流亡十九年,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,重耳励精图治 终一代名君晋文公,而介子推不求利禄,归隐绵山,晋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,介子推坚决不出山 终被火焚而死,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,葬介子推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于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。寒食节由此而来。

  寒食元无火 青松自有烟

  鸟啼新上柳 人拜古坟前

  这是题在长沙窑瓷瓶上的古诗,寒食节那天禁烟,但青松雾霭似轻烟,祭拜者在先人坟前插上一枝新柳,遥寄弥漫心底的哀思。此壶现藏于长沙博物馆,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更是对寒食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。

  清明三候:“一候桐始华;二候田鼠化为鴽;三候虹始见。”

  一候之时

  白桐花应时而开,似串串铃铛在风中轻摇,散发出淡雅的清香,

  宣告着春日盛景已然来临。

  二候“田鼠化为鴽(rú)”

  是指田鼠因日头渐盛躲回洞里,鹌鹑等小鸟开始活跃于田间,处处彰显盎然生机。

  鴽是如鹌鹑之类的小鸟,

  鹌鹑是匠人偏爱的题材,音同“安淳,寓意社会安定,风俗淳朴,

  这件景德镇粉彩鹌鹑盒,惟妙惟肖,生动可爱。

  三候“虹始见”

  清明时节多雨,雨后常会有彩虹横跨天际,为春日平添几分色彩。

  清明节,也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,古人从不曾辜负这韶光春色,

  在画家的工笔雕琢之下,千年前那些春和景明的日子被记录下来。

  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,原作已佚,现存的是宋代摹本,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。该画作描绘了虢国夫人一行人踏青游春的场景。全画不着背景,不绘山水,只绘八骑九人出行的场面。画中虽没有山水作为陪衬,但是画中马蹄轻举缓步,人物身着的轻薄春衫和悠闲欢愉、轻松喜悦的神情,可以令观赏者感受到春光明媚、风和日丽的春天气息。

  桐花簌簌,虹影初现。先民以物候标记时光,今人用丹青续写春信。那些被节气密码定格的春光,从杏林栖燕到虹霓初见,从田鼠化鴽到轻裘踏青,终在文物的釉色与丹青里,晕染成了文明长河中历久弥新的中国春色。

 

  监制:高赛

  策划:王爱民 张莉娇

  设计:张莉娇

  据报道视觉设计部出品

[ 责编:丁玉冰
热门